牛人 | 刘屹靖:追寻超级雷暴的“追风少年”


刘屹靖


他是00后追风少年,追寻雷暴足迹的“孤勇者”,作品多次登上 SCI 期刊封面。

暴雨、冰雹、强雷电,威力巨大的龙卷风,极端天气正是他的“修炼场”。

几十万张延时影像,数万公里的追风旅途。

他不仅记录大自然奇异之景,也用气象科普展现人文关怀。



2021年8月22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


空中有一团较弱的风暴,移动到能量较高的区域后,开始一系列演变,成为超级单体风暴。


随着能量不断聚集,它变得越来越大,且开始旋转。从远处看,就像一个旋涡中的蛋糕,向东而行。


与此同时,一个年轻人正从30公里外向这团风暴赶来。


盯着这团风暴,年轻人判断出它的前进方向,随即让司机赶紧开车,载着他向西而行,与风暴来个正面相遇。


一切如其所料,年轻人乘车找到绝佳位置,用架好的相机,对着迎面而来的风暴,拍下了堪称教科书级的画面。


“这将是我2021年拍到的最完美的一个风暴!”年轻人激动地大喊道。


这幅画面,完整呈现了超级单体风暴的各个结构,是国内堪称里程碑式的风暴摄影作品。


后来,该作品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办的国际性检索刊物《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的《大气科学进展》专刊收录为封面。



拍下这个作品的年轻人就是刘屹靖——中国首位全职风暴摄影师。他的作品多次登上SCI期刊,也曾受北大邀请,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气象观测试验的风暴拍摄。



“我们国人终于自己拍摄了这样一幅能够展示出超级单体各个结构的完整影像。在过去,国内的一些气象科研和教学,更多引用外国摄影师的这类作品,一直没有国内摄影师拍的作品,所以,这算是一个分水岭,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科研价值。”




01

怎么才能拍出好的风暴?


一般情况下,风暴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单体雷暴、多单体雷暴和超级单体雷暴。而刘屹靖最想拍摄的,是超级单体雷暴。


“超级单体雷暴有一个东西叫做中气旋,它会旋转。”


刘屹靖说,“如果你的视角够好,就能看到空中有一团像蛋糕或者像大漩涡的一道云墙在旋转。”


刘屹靖从2020年开始成为全职风暴摄影师,至今已连追了4年风暴。每一年的6-8月,作为江西南昌人的他都会远赴内蒙古或东北追风暴。


四年来,他一共跨越13个省份及自治区,追逐风暴超7万公里,拍摄数百场强风暴(雷暴)天气。


(刘屹靖2020年8月摄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兴和县)


“拍摄风暴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是地势平坦。”刘屹靖说。


“南方有很多丘陵,你在地平线上面几度的视角会被遮挡。就是这几度的区域,你能够看到有没有闪电、有没有降雨,甚至说有没有龙卷风——这些对于我判断风暴的类型、中心位置和发展阶段,都非常关键。”


“第二个是空气要通透。南方湿度比较大,气溶胶会很多,给人一种雾蒙蒙的感觉,拍出来的片子不够清晰、不通透。而北方则相反,早上太阳一晒,特别干燥,然后纯净的蓝天,下午积云变成浓积云,最后再变成积雨云,你能看到那个过程,所以就是干燥环境下它特别通透,能见度很高。”


“第三个是追风暴。风暴走直线,尤其是强风暴,它平均移动速度快得能到每小时六七十公里,但你驾车不可能像它一样走直线,得沿着公路追它,所以你的平均移动速度肯定要比它高。所以,一旦大城市有交通拥堵,你就很难追上这团风暴。”


(刘屹靖2021年8月摄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苏尼特左旗)


在刘屹靖看来,综合以上三个条件,在中国拍风暴比较好的地方是内蒙古,其次是东北平原。


截至2022年,他已追逐雷暴5万多公里,拍摄了上百个震撼的风暴景象。


今年4月,央视新闻《24小时》遇见你栏目专门为他做了一期专题片,“追风少年”的称号不胫而走。




02

追风暴是人生的偶然+必然


“人生恰如追风暴,充满着不确定性,但只要一直在路上,便能够有所收获。”


这是刘屹靖的座右铭。


尽管是个00后,但他的人生却历经波折。


两岁半时,母亲给刘屹靖买了很多科普图画书,但他唯独对一本讲气象的书爱不释手。


从小学起,刘屹靖每天都雷打不动地看天气预报,自学气象知识。到了初中,他加入一些气象爱好者的QQ群,开始了解到一些气象学里的专业词汇,算是入了门。


进入高中,他开始阅读气象学论文,并将兴趣点锁定在中尺度气象——他日后所追的风暴,亦即“雷暴”,就是中尺度天气里的一个范畴。


本来按这条路走下去,刘屹靖将会成为一名气象工作者:


“假如我高三没有生病,去学大气科学专业,最后回来可能是到气象业内去工作,可能成为我以前最喜欢的气象预报员。”


高三时,刘屹靖患上慢性结肠炎,让他痛苦不堪:


“我生病的时候很痛苦,天天拉肚子,最多的时候一天拉了10来次。第一个月,我整整瘦了20斤。那个时候,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都非常颓废,而且很自卑,也很敏感。”



因为生病耽误了高考,刘屹靖没能如愿学习气象专业,让他一度觉得辜负了很多人的期待。


“气象局里有很多老师,他们说,你去考相关专业,回来后直接来我们这里,我们欢迎你。给我很多这样的期望。家里人也是这样。我从初中开始,就给家里做一些生活天气上面的分析。我当时觉得辜负了社会、家人的期望,更大的是自己的期望——觉得自己完蛋了。”


好在,刘屹靖并未就此沉沦。既然等不来“风”,就去追“风”。


虽然成不了气象预报员,但他的气象学知识都在脑子里。于是,他慢慢开始结合自己的摄影爱好,逐渐走上了追风暴之路。


“所以,拍风暴也算是一种自我救赎的过程。”刘屹靖说,“其实,我在做风暴预测规划追逐的过程,不就正在做气象预报员的事情吗?”


当然,拍风暴也是现实选择。作为一名职业风暴摄影师,他经常与电视台旗下的气象节目合作,甚至还会接拍广告。


“我现在走上这条路,也有现实的原因——因为我必须要努力发展出一门自己的技术、技能。所以,除了热爱之外,它有现实的因素在里面,这是不可否认的。”




03

拍风暴到底有多累多危险?


但热爱仍然是主导。


刘屹靖曾对媒体说,拍风暴就像是一种本能。


因为风暴不仅太美,也太震撼那是一种让人词穷的美丽和震撼


从气象学上说,风暴泛指强烈天气系统过境时出现的天气过程,特指伴有强风或强降水的天气系统,如台风、龙卷风、雷暴、低气压、寒潮等强烈天气系流造成的大风暴雨。


“风暴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美——我称之为‘大自然另一面的美’,或者叫做极端之美。”刘屹靖说,“记录下那些非常震撼、非常有压迫感的云,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给心灵带来震撼的感觉。”


“而且,除了我所拍摄的最强烈、会旋转的那一部分,风暴也非常奇特,能够产生闪电,甚至出现精灵闪电。精灵闪电是在距离地面30到80公里的大气层中存在的向上喷流现象。它在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到三十分之一秒,有如鬼魅一般难以捉摸。甚至在风暴过后,你还能看到彩虹。由于风暴对大气环境的改善,空气会很通透。你能够目睹非常壮观的火烧云等等。风暴过后,你还能在晚上目睹最干净、最纯净的星空。”


(刘屹靖2021年7月摄于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


凭借所拍摄的震撼影像,刘屹靖在各大平台积累了数十万的忠实粉丝。大多数粉丝,只满足于欣赏他的作品,但也有少数粉丝想学习他、模仿他,结果却险些搭上性命。


“追风暴不仅是很专业的事,也是很危险的事。我一直都在强调不要模仿我。之前,我碰到过有粉丝模仿我,他到楼顶去拍摄,差一点被雷劈了,雷就打在他旁边。”


“我确实会上楼顶拍摄,但我有我的方法去判断受到雷击的概率有多大。而且,在你马上可能要受到雷击之前,我是有办法能规避的。所以,在掌握气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行这项活动其实是非常安全的。”


即便如此,刘屹靖还是不止一次经历危险,至今说起来仍心有余悸。


2020年,在呼伦贝尔拍完一个风暴的弧状云后,刘屹靖和他在当地合作的司机都很饿,便着急回去吃东西,没等风暴过去,就直接开车横穿风暴中心。


“当时有10级以上的大风,混合着冰雹,还有那种能见度10来米的狂风暴雨横着吹过来,直接砸向车窗,特别吓人。当时司机说方向盘已经握不稳。当时,我就看到他这样绷着,手上肌肉一条一条能看得到,很用力地绷着方向盘,他‘说我现在不敢开快’,到后面实在开不了,我们就赶紧靠边停车。


还有一次,因气象资料出现偏差,刘屹靖与司机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风暴前侧核心区的旁边。


“那个地方强到什么程度?已经不下雨,下的是纯冰雹,混着10来级的大风,特别吓人。我不敢告诉司机,我们出现的位置是错误的。我跟他说,赶快往南走,应该没事。但其实,我当时心里慌极了。最后,只是碰到一些暴雨和强风,我们找到一个棚子,把车停在它的下面。那附近当时已经遭遇大风破坏,很多树都被吹倒了,我们就躲在那里面,只要没有碰到风暴的核心,还是往前面走,最终成功逃离。”


(刘屹靖2020年8月摄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兴和县双彩虹)


除了潜在的危险之外,最考验刘屹靖的是追风暴的日常——因为风暴是移动的,得不停地观察、判断和追逐。


“其实在车上,我可能比司机还累,”刘屹靖说,“因为我的大脑一直要去想、要去看很多气象资料。有的时候,电脑开着十几个网页,我来回看,每一个网页都是不同的数据资料。我要不停地看,绞尽脑汁地分析。”


为了找到最佳的位置和时机,拍下最美的风暴影像,刘屹靖甚至不敢喝水和睡觉。


“在追风暴的过程中,我都不敢睡觉——得一直盯着那个屏幕,一直盯着它,不断地做脑力劳动。而且,有时候在路况不好的情况下,我会非常焦虑。我经常一天可能10个小时不喝水,因为上厕所会耽误时间。”




04

风暴背后的人文思考


在刘屹靖看来,与美丽的风暴相比,所有的辛苦都不值一提。


“我的初心是觉得风暴非常震撼、非常美丽,我想记录下大自然的狂野时刻。”


一开始,刘屹靖更多关注的是风暴的美丽,并未在意风暴的破坏力。直到追了风暴大概一年之后,他才深切体会到,风暴的负面影响同样恐怖。


当时是在内蒙古。拍完风暴后,一位当地的牧民走过来,问刘屹靖在干什么。


刘屹靖回说,“我是风暴摄影师,我在拍这场风暴。”


一瞬间,牧民脸色大变,带着哭腔说


“你们这些摄影师应该过来多拍拍我们,你知道今天下午的风暴有多严重吗?冰雹把我一年的庄稼全部都打折了,我的三轮车玻璃也被打坏了。”


听到牧民的话,刘屹靖脑子嗡地一下,一片空白。


“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之前已经完全沉浸在这种大自然非常奇幻的美丽之中了,他的话突然把我打回现实了。”刘屹靖说,“回去之后,我心里就有疙瘩了,总觉得我追逐这种大自然狂野的美,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觉得这样不太好,一定要做点什么,不能够只停留在对这种极端、极致美丽的追求上面,我觉得,这可能是比较空虚的。”


于是,刘屹靖开始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做起气象科普,让人们对风暴这种极端天气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进而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


“风暴里能够看到的一些比较具象化的信息、征兆,所以,我的作品能帮助公众了解一些关键的信息,比如说有网友看到类似的风暴的构成或颜色等,就能迅速地想起‘我之前好像见谁说过或者看过,这是因为什么东西要来了,我要提前去做一些准备’。”


与此同时,从气象行业的角度讲,刘屹靖的努力也有助于气象预警制度的完善,让普通民众受益。


“我希望尽微薄之力,为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刘屹靖说,“像现在各个省的气象局,气象预警制度越来越完善,公众能收到极端天气预警、预报的信息,而且,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所以,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除了在各大平台进行科普之外,刘屹靖还经常受邀演讲,除了向大家展示美丽的暴风影像之外,也会阐述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显然,他已不再是那个单纯追风暴的少年,他的内心有了更多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普通人的悲悯。


但不变的是,他永远是“追风”少年,并将一如既往地“在路上”。


正如他座右铭所言:


“只要一直在路上,便能够有所收获。”


上一篇 下一篇